2012年2月13日 星期一

2012.02.11打鐵寮古道出三民(上)

    春節期間的初四、初五踏查了百吉歷史步道、大艽穹古道、總督府登山步道(湳仔溝古道)後,今天繼續未竟的行程,從三層走打鐵寮古道經石龜坑、白石埤出三民。在蒐集資料時知曉此路線有:1 .登草嶺山出慈湖停車場。2 .抵達石龜坑後往林蔭步道出百吉隧道。3 .也可以登白石山後,北轉往五寮方向繼續登山越嶺。一條古道走穿三條大眾路線,也能續探未知的稜線與越嶺路線,真的物超所值,但行者並不貪心,只要找出前述12的路線與打鐵寮古道的歷史聯通性就夠了。

    早晨與行嫂照例0730從板橋出發,至位於台七線與台七乙線的三民國小停車後,剛好轉搭上桃園客運(大溪、復興線,票價27元)至三層社區開拔,預計午後返回三民。

「打鐵寮古道」的入口在大溪鎮郊的三層,向東穿過金面山系的一列列尾稜,中途會經過後慈湖,最終可抵達台七線的三民。根據文獻記載,古道是清代開山撫番時期大溪與三民、復興的連絡道路。目前取名「打鐵寮」乃因過去入口處附近,有一打鐵鋪,供應開採山產所需鐵器,故名之。

  「打鐵寮古道」的入口在大溪鎮郊的三層,向東穿過金面山系的一列列尾稜,中途會經過後慈湖,最終可抵達台七線的三民。根據文獻記載,古道是清代開山撫番時期大溪與三民、復興的連絡道路。目前取名「打鐵寮」乃因過去入口處附近,有一打鐵鋪,供應開採山產所需鐵器,故名之。
   
    說起來打鐵寮古道的景色並不特別,但古道上的歷史氛圍卻很濃厚,各個時期的遺址、遺跡時光交錯,有戒嚴時期陵寢管制區的崗哨、日治時期大正年號的建橋記事碑、清領時代就有的灌溉圳溝,以及很庶民的柑仔店遺址。蓽路藍縷的墾殖運動,被殖民歷史也有荒謬的封建餘孽,全放在這條不起眼的小路上,穿梭的歷史意識很澎湃,也太特別了。

0846在三層社區站下車後,脫下外套稍略整裝,剛好站牌旁就是三層地區居民信仰中心「福安宮」的牌坊,啟行前拍下此行的第一張照片。

打鐵寮古道的路口,剛好是三層派出所,沿指標方向走入巷道後,一路田野風光伴行,慢慢的接近從白石山至草嶺山的山稜。

0910至打鐵寮古道入口的「太平橋」。

這是日治時期大正十二年時,當時募款建造「太平、濟安二橋」的石碣。

現在的太平橋與濟安橋的橋面,是近年重修古道時所鋪設的,已不復當初石板橋面的古樸,但從橋頭與橋身殘餘的石椼造型,仍可大略看到當時造橋的嚴謹施工法。

拱型的濟安橋

0914過濟安橋後不久,就是打鐵寮古道的起點了。

時而砂岩石階,時而土路接銜,除了將接近稜線前的坡度稍微較陡外,其餘都是緩升坡。

0937稜線上的班據點崗哨,稜線的另一側就是慈湖陵寢,所以整條稜線的另一側都設有刺絆網圍籬作為隔絕。

往草嶺山方向;這裡曾是北搜進行初級定向定位訓練的場地之一。

休息十分鐘後,續往白石山方向。

行嫂在竹叢下發現了一些菌菇

是剛冒頭還未完全開傘的「鱗柄白毒鵝膏」,挖取了一株放入紙袋中,回家做觀察紀錄。

叉路

叉路過後的路況因邊坡崩坍的關係,路幅變小了些

但這裡卻是可以一窺慈湖部分風光的地方。

下坡路況1

下坡路況2

冬季馬勃(草地橫膜馬勃),同樣也摘取一些。

後慈湖的另一處出入口,因「軍事重地」的原因禁止通行

這段沿溪上行的路段,是在五葉松和楠、榕等樹種混生,所形成的林蔭下而行,路旁是淙淙水聲,樹上則是眾多的啾啾鳥鳴,行走此段平緩的路徑,心情也隨之放鬆不少。

途經左上方的一處農地與磚造寮後,來到另一處石碣處,應該也是建橋的石碣,相機包內的毛刷,不知何時遺落,所以無法清理、閱讀其上的記事。在行嫂左側有座土地公小廟棚,其旁的邊坡有整齊的石塊堆砌,研判應是一處已掩滅的古蹟。


過了石碣,古道沿溪谷上溯。

1030抵達資料上的過溪處,此處矗立著「往電塔、木橋(白石山);東興橋」不同方向的木製指示牌。打鐵寮古道至此算是完成了一半的路程,接下來要怎麼走?

待續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